韩邦兴,男,汉族,1978年1月出生,安徽枞阳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安徽省杰青、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安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多年来,韩邦兴教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别山上,扎根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历时近十年,摸清大别山区1800余种中药资源家底,建立了大别山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发现了药用植物新种3个,选育新品种8个。建立了中药种苗大规模繁育技术体系,并成功实施霍山石斛等多种中药种苗繁育技术产业化,累计生产优质种苗30亿株。系统总结提炼出仿野生栽培、立体种植、间套作等核心模式,并首次针对霍山石斛、黄精、前胡等特色中药材,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种植技术,提高了药材的产量和品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超10万亩。
多年来,韩邦兴教授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一是深耕讲坛、潜心育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他把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探索具有思政元素、大别山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引领学生走向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他从学术研究到教学活动,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人格底线,传承大别山精神,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善思,攻坚克难,着眼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研究解决学科专业实际问题,“其身正,不令则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和塑造学生。三是坚持潜心问道和关心社会相统一。他注重产学研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别山上,不仅积极推动安徽中药材的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升了高校服务地方中药产业与中医事业的能力与水平。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极大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奉献祖国的热情,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四是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学术科学研究过程中,他以身作则,认真严谨、实事求是、不懈探索、勇于创新,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同时带领学生探索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学术规范意识,维护科研诚信。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满腔真情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多年来,韩邦兴教授团队培养的人才质量显著提高,科研成果服务地方能力明显提升,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一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本学科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创”45项,省级“大创”70项,参加竞赛获国家奖11项,省奖80余项,参与发表论文16篇,授权专利4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9%以上,位居全校前列。用人单位认为团队培养的学生具有“下得去、留得住、出得色、上得快”的特点,绝大多数毕业生很快成为了一线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二是提升科研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等系列标准30余项,开发出霍山石斛、黄精系列健康产品20余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带动学校中药学科获批安徽省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了大别山革命老区中药产业发展,尤其是将濒临灭绝的霍山石斛发展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转化的系列成果近3年新增销售额32.1亿元,新增利润2.9亿元;累计培训了40万名农民和技术员,带动2000余户共4000余人脱贫致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中药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思路、方法与技术保障。三是促进了学科发展。获批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安徽省中药生态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青年岐黄学者、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的优秀教研团队;带领中药学学科获批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安徽省高峰学科。三是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教学和科研成果得到了包括 CCTV、人民日报和中国网在内媒体的高度评价和广泛报道,充分肯定立德树人取得的成效。先后有十余所省内外高校前来考察学习和交流经验。
韩邦兴教授将继续带领团队人员,扎根大别山,凝结集体智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向中药资源教学和科研领域的深水区继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