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人;博士(含在读)61人,硕士45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学院拥有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导1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兼职硕导16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安徽省特聘教授2人、安徽省杰青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2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5人,大别山学者特聘教授9人;安徽省高校一类人才1人、二类人才2人、三类人才2人;先后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安徽省中药质量评价与品质提升科研创新团队,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学院建成中药学国内一流学科、安徽省高峰学科,拥有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宠物医学)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569人。学院设4个教研室,15个实验分室;拥有动植物标本室、中药标本馆、大别山药用植物园、GMP实训基地、小动物(宠物)诊疗中心以及占地20余亩的大别山珍稀药用植物园、10亩的标准化石斛栽培示范园,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学院拥有人社部“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中药产业专家服务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评价与品质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生态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药材)”、“安徽省现代中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在霍山石斛、黄精等林下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学院长期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标准委、中医药管理局、环保部等各部委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林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项目近百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8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审定和认定盐肤木植物新品种5个、霍山石斛新品种2个,太子参新品种2个,黄精新品种2个,油用牡丹新品种1个,药用牡丹新品种1个,桔梗新品种2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林业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1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18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特等奖、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六安市突出贡献奖、六安市科技奖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的“安徽省先进集体”、2019年度“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学院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中药资源,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深入老区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教育,实施“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程”,传承“大别山精神”,坚定学生服务老区志向。通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元协同,实现政产学研互动,构建“思政铸魂、多元协同、多阶递进、产研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54项,省级大创项目106项,发表论文 30 篇,授权专利 16 件,在各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励149项,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奖励26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卓著。
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澳门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近30名为我院客座教授,与上海、南京、合肥等省内外二十余家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与各级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产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